东方网6月20日消息:当年的失误让他觉得高考志愿填报能影响一辈子;3年来,他平均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研究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信息,至今已记了十多本笔记;
他表示,今年孙儿顺利填报完志愿,他的“研究工作”也就结束了,今后将会回到养花、练字的养老生活中去。
早上七点过起床,坐70分钟的公交车,从金牛坝路的家中出发到成都理工大学参加招生咨询会,和招生咨询老师聊了3个多小时,再花70分钟的时间坐车回家,然后坐在办公桌前,把搜集到了各个高校的材料分析和消化一遍……
这是76岁的罗大爷昨日的时间表。事实上,为了能指导孙儿填报高考志愿,类似这样和高考志愿打交道的日子,罗大爷已经过了3年。3年来,他阅读了数百本志愿填报的书籍,写下了超过10本的笔记。
他的“教训”:当年填志愿 把好大学放后面
大爷叫罗明仕,“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平日里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看有关高考志愿填报的书”。从3年前孙儿考进高中,这样的习惯就沿袭了下来。
3年前的一天,罗大爷在一个书摊前买了一本志愿填报的书,看后,他在书的扉页上写了一句“我一定不能让孙儿再步我的后尘”之类的话。然后毅然决然地开始了研究高考志愿的生活。
大爷说,自己是1957年参加的高考,当年正是因为不懂,把好大学放在后面,把差一点的大学放在了第一志愿,然后稀里糊涂地读了大学,后来才知道自己的分数比学校的录取分高了137分,后悔不已。“这高考志愿填不好,影响的可是一辈子啊。”
他的研究:笔记作了十多本 自制表格宝典
由于儿子和媳妇工作都忙,孙儿学习的事就都落在了爷爷身上。从此,家里的阳台就成了大爷的“工作场地”,3年来,他平均每天都要在这里耗上几个小时。
书桌上,堆满了有关高考志愿填报的书籍,而凡是与之相关的期刊、杂志也差不多被罗大爷尽数搜罗。随便翻开一本,上面随处可见红色、绿色、黑色笔作的标注。“每一本,我都反复研究了好几遍”。除此之外,看到重要的内容,他还会重新抄写下来,做好笔记,方便查找。笔记本也已经累积了十多个,由于经常翻阅,大多数笔记本的边缘已经有些发毛。
大爷还自制了几个表格,摊开表格,一所学校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在国内高校中的排名数,近几年的调档线、实录线,高出省控线多少都一目了然。
3年的努力换来的是对志愿填报的“了如指掌”。如今随便报出一个高校的名,罗大爷能立马说得出他的优势专业,而再查查他制作的“表格宝典”,相应的分数情况他也能立马报出来。大爷目前为在绵阳中学毕业的孙儿锁定的高校是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微博),根据他的研究和估分,爷孙俩喜欢的两个专业,前者近年来的调档线大概都是高出省控线100多分,比较玄,而后者大概是50多分,比较有把握。
他的实践:去年指导一考生 考分没“浪费”
由于每天都要花上几小时研究高考志愿,罗大爷的声名也开始在亲戚间传播。去年孙儿还是高二的时候,一位亲戚就主动找上门来,请他小试牛刀。大爷用了两天半的时间根据这个孩子的兴趣和分数选出了20多个可以填报的高校及专业名单,孩子最终如愿就读了郑州的一所大学,总分比学校调档线高出了4分,大爷认为,这样是最理想的,“孩子冲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分数没有浪费。”
当然,即使研究了那么多年,大爷依然不敢说自己是这方面的权威。倒是对“权威”有了“更准确的态度”。
这3年来,每在报刊杂志上看到有关高考志愿填报的讲座,他都一次不落地参加,参加多了,他发现“专家说的都太宏观,对入门级的家长几乎没用”,还有一些所谓的公式和演算方法也都不可信。一年多以前,大爷曾在一本高校志愿填报杂志里发现了一个计算学校调档线的公式,这让他感觉如获至宝,然而在经过他两年的连续观察和使用后,“被证实是不准确的”。
他的眼光:填报专业 关键要看办学实力
大爷说,3年来对志愿填报的研究也让他学会排除很多“花花哨哨”的信息,关注学校真正的办学实力。“我现在看一个专业好不好,要看这个专业的沿革、师资,有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没有博士点、硕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多少,出国的机会有多大,国内开办这个专业的有多少等等。”
当然,很多时候,大爷也花了很多“无用功”。大爷不会上网,要查找一个信息,往往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例如,要查找一个专业在国内开办的数量有多少,他往往会翻出各个学校的招生计划,一个个查找有哪些学校开设,如果开得太多,他会注明符号,谨慎填报,而这样一个工作,或许就会耗费一整天的时间。
对于爷爷的用心,孙儿小罗也常常被感动,他记得在爷爷的笔记本里,除了记录和分析高校的情况,还有一部分是记录他高中以来的成长历程,每一次大考、小考的各科考试成绩,爷爷都记录在案,方便分析他的成绩状况和爱好。每隔几天,爷爷也会打去电话询问他的学习状况并做下笔记。这样的关注不管是否能起到作用,但却总给他一种家人和他一起努力的感动。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大爷说,今年孙儿顺利填报完志愿,他的“志愿填报研究工作”就正式结束了。今后,他会回到养花、练字的养老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