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三成研究生专业不对口人才培养目标存落差 |
作者: 来源:文汇报 无论是高校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都对高校的课程培养体系存有诸多不满,可高校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三者之间对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巨大落差,造就了高校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现象的普遍存在。
在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刚刚完成的2010年上海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培养调查中,研究者认为,目前上海高等教育还无法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培养目标与定位亟待改进。
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是市教委下属的管理和服务大学生就业的机构,此次调研向2006-2010年间毕业的高校和中职校学生、就读学校,以及用人单位发放问卷5.7万份,回收有效问卷3.5万份。2010年上海高校毕业生16.2万人,就业率为95%,发生直接用工关系的占总人数的73%,比2009年增长5%。
对研究生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有61%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并未将“专业对口”作为考虑因素,因此实际聘用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随处可见”。根据用人单位里人力资源部门的反馈,博士生和硕士生“专业不对口”的比例分别为33%和29%;而来自具体业务部门的反馈,博士生和硕士生专业不匹配度还要高,分别为38%和31%。 其中,即便是个别高校的国家重点建设学科的毕业生,也没有在就业中表现出专业优势,有的甚至低于同一学历层次总体发生直接用工关系的情况。
主持此次调研的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主任汪歙萍认为,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这不仅是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问题,而且是课程建设问题。对于研究生教育,大家都认为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其具有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但是研究生却并未真实感受到。他们觉得自己在校期间参加科研的机会不多,国际交流机会也有限,导致自身科研能力后劲不足。
在本次调查设立的“学校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选项中,三者之间的差距巨大
“985”、“211”高校认为自己100%满足了人才培养要求,一般本科院校的认同比例为61%。但本科毕业生的认同度为51%,用人单位的认同度仅为47%。
学校认为,本科课程主要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学术性思维的培养;用人单位的需求则更为注重毕业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本科生虽然总体认识和学校相对一致,但是期望值明显高于学校。本科阶段的教育普遍存在课程教学与人才市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学校对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等问题。
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高职高专毕业生。对于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学校认为最关键的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用人单位看重学生敬业、合作等职业精神的培养,毕业生则认为最关键的是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训练。在调查中,约有半数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学校实践性课程设置较少,质量也有待提高。
记者了解到,致力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高校都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打造具备技师、教师双重身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但是对于校企合作的障碍,企业和学校看法差异不小。根据调查,企业对相关选项认同度的排序为:41%的认为企业技术人员难以取得学校兼职、授课的资质,38%的认为学校教师难以胜任企业兼职、轮岗的工作要求。在学校心目中,96%的学校认为“缺乏利益诉求,相关行业、企业没有积极性”,53%的认为“学校与企业之间人事、薪酬、劳动保障等制度性障碍”。
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主任汪歙萍分析指出,一些专业的差异性不明显,难以按不同层次的人才区分培养。她建议,各类高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培养定位,优化课程结构。同时,高校教师行业实践经验的缺乏已经直接影响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今后高校需要改革教师的引进、管理、评价机制。 (李雪林)
|
Copyright © 2009-2023 重庆招生就业网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 by 重庆招生就业网 渝ICP备15005271号 教育资源整合平台,求学招生首选网站 www.hr2s.com |
|